soundfury
3 min readJul 15, 2019

台灣的過去與未來的戰爭

台灣從八零年代開始,展開了一場政治與社會的巨大轉型:民主化、本土化與倡議新價值的社會運動。沿著這三個主軸,島嶼激烈地翻轉。

兩千年之後,這三個轉變更為深化:台灣意識成為主流認同,年輕一代成為「天然獨」;民主鞏固伴隨著對「轉型正義」的追求、對歷史不義的反省;挑戰發展主義霸權的社會運動演化成更多元的價值,出現「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轉向 — — 年輕世代更重視公共參與、環境生態、身份認同、自我實現,而不再如以往以物質保障作為個人最主要目標。

這些新價值在太陽花運動大爆發,接著,這股力量改變了台灣政治地景,從柯文哲與鄭文燦等幾位民進黨中生代當選市長,到2016年蔡英文贏得總統大選,民進黨贏得國會多數。過去三十年來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在此達到高峰,而在這背後是台灣社會的世代之戰。

蔡英文執政後,在前述三個轉變主軸上都不斷深化:台灣意識、轉型正義、同志平權等。年金改革也是對於過去分配不正義的改革。

這讓人想起美國的1960 年代也出現世代戰爭以及社會與文化價值的喧嘩與騷動,從黑人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女性主義運動到嬉皮的反文化運動,然而在1968年的總統大選時,卻是共和黨的尼克森當選。他說他代表了「沈默的多數」。

在2018年1124的選舉和公投,似乎也看到「沈默的多數」集結起來進行巨大的反彈:發大財、反同婚、九二共識贏得選舉,彷彿過去三十年來的社會與政治改革不曾發生過,過去十年的後物質主義轉向都硬生生撞壁。

歷史逆轉了。

「韓流現象」當然混雜很多因素,包括許多選民對執政黨不滿、媒體盲目造神、以及個人的獨特風格等等。雖然半年下來韓市長在施政上的荒腔走板,以及欲參選總統的企圖,讓不少原先的中間支持者流失,然而韓流仍有強大的基礎。

這些人是對過去幾年從太陽花到小英執政,甚至於對過去三十年來的價值革命深感不滿、失落甚至恐懼。他們所相信的一切,不論是中國認同與兩岸的情感聯繫、過去的歷史記憶,或者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都被挑戰或批評 — — 他們是外省深藍或者年金改革的受害者(這群人是韓粉核心),或者是經濟轉型的受害者,也可能是覺得小確幸世代沒出息,覺得公民運動讓社會變亂的保守主義中老年世代。

他們對這個社會改變的方向不以為然,並成為島嶼翻轉過程中的失語者。由有甚者,他們不斷被給予假新聞和扭曲的資訊,被放大不需要的恐懼(從阿扁當選市長中華民國就會滅亡、轉型正義是族群鬥爭、到對於同婚的抹黑等離譜宣稱)。於是他們希望回到那個「想像的過去」,那個安定、繁榮、帶著中華文化色彩的過去 — — 當今歐美民粹主義的基礎也是一個「想像的過去」。

然後韓國瑜出現了,他用最簡單的語言召喚出那些被收入歷史檔案櫃的古老事物,用「庶民對抗菁英」的民粹主義架構,用結合正藍色彩但非傳統黨國菁英的姿態(其實更像一種眷村兄弟感),訴諸他們長埋心中的怨氣。而這些失落者不只不滿民進黨,也不滿這些年來國民黨沒有真正守衛住他們的過去,所以當韓國瑜以庶民姿態批評馬英九等菁英時,他們深感出了一口氣。

2020年大選將會是兩種價值的對決,是戰後台灣歷史的前半段和後半段的大PK,而結果將會決定台灣是要更走向未來,或者回到過去。

(本文原版刊登於蘋果日報2019.06.05,此處經過改寫)

soundfury
soundfury

Written by soundfury

張鐵志,思考、寫作、編輯,還沒寫出最想寫的書,關注台中港與國際,好奇政治思想文化搖滾與生活。現為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曾任《數位時代》首席顧問、《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兼任《號外》雜誌主編,著有《聲音與憤怒》、《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民精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