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與黑暗:1960年代的美國及其後

soundfury
7 min readMay 2, 2019

--

其實,當代諸種政治和文化爭議,或者許多文藝創造與新價值的起點(不論搖滾、藝術與電影等),都是來自於1960年代的社會與文化風暴,那場巨大無比的風暴挾帶了和平與愛、種族與性別平等、個人身份認同、文化實驗精神、另類生活選擇,摧毀了許多陳舊的價值和規範,但也創造了許多新生的事物。

世界在那之後,變得很不一樣。

你可以在Netflix透過很多厲害紀錄片認識那個時代,如著名導演Ken Burns的「越戰戰爭」,關於羅勃甘迺迪的傳記片,甚至很多披頭四的紀錄片。但在這些巨大知名的人物或歷史之外,還有一些更幽微的、更趣味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好片,讓人一窺美國過去半世紀歷史上的激情與瘋狂、黑暗與失落。

《棋逢敵手》Best of Enemies

1968年是美國和全世界最動盪狂亂的一年。越戰越來越血腥,理想主義的兩大象徵人物金恩博士和參議員包比肯尼迪(Robert Kennedy)先後被暗殺,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佔領學校(日後成為作家的保羅奧斯特也在現場),黑人運動越來越激進與暴力。

那一年也是美國總統大選年。美國ABC電視台邀請兩位著名作家在電視上辯論: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和維達爾(Gore Vidal)。這兩人分別是保守派和自由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 而且,他們極度厭惡彼此。在六零年代,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反文化、嬉皮、性解放,正在定義一個新美國,一切舊的秩序與規範都在崩解。維達爾積極擁抱並且支持這些改變,巴克利則是反對甚至痛恨這些改變。

這兩人都上過《時代》雜誌封面,都經常上電視節目,甚至都參選過公職。他們瀟灑自戀,能寫能辯又風趣,極有個人魅力,且都有強大的身世背景。他們在電視上進行了十場辯論:那是美國電視史上最精彩而有趣的政治辯論,並完全反映了六十年代的衝突與焦慮。

這部紀錄片《棋逢敵手》重現當時精彩片段,深入劇烈的社會風暴,更探討了這場辯論之後,美國的電視媒體文化如何改變,當然也影響了台灣。

《瓊迪迪安:核心潰散》「Joan Didion: The Center Will Not Hold

瓊迪迪安(Joan Didion)是過去半世紀美國最優秀的散文作家,最能用小說、散文和報導捕捉二十世紀美國的文化、政治與集體情感,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的不安與崩塌,因此成為結合文學與新聞報導的「新新聞」(new journalism )的先鋒。

她在本世紀更成為一個文化icon,甚至在將近八十歲時成為高級時尚品牌Celine的廣告代言人。

她的姪兒為她拍下了紀錄片《瓊迪迪安:核心潰散》。這個副標題來自她在六十年代一篇關於舊金山嬉皮文化的報導,文章一開始就引用葉慈(W.B. Yeats)的詩句:「事物正在崩解,核心正在潰散。」當然,她寫的是整個美國。

在她漫長的寫作生涯中,出版過許多有影響力的非虛構報導、散文和小說。七十歲發表一部大為暢銷的書:「奇想之年」(2005) — — 這是她在丈夫猝死之後書寫自己悲傷與痛苦的書。

2013年,歐巴馬總統在白宮頒發「國家人文勳章」給她,並且說,「幾十年來,她是美國政治和文化最尖銳和最被尊敬的觀察家。」

在紀錄片中,導演問到,當她回到1967年作為一個記者看到一個五歲女孩使用用LSD迷幻藥是什麼感覺?她想了一會兒說,「這令人害怕,我想要叫救護車,我想要叫警察,我想要幫忙,我想要離開這鬼地方,回到我家去看我的兩歲女兒,緊緊地守護著她」。

但幾秒後,她又說,「讓我告訴你,這是金礦。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就是為了這一刻而活。」

《1971》

1971年某個夜裡,八個人在黑夜中潛入賓州梅蒂亞(Media)小城的FBI分部,偷走所有檔案,將檔案公諸於世,讓美國人民知曉國家權力的陰暗面。他們從來沒有被逮捕,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而他們甚至幾乎被歷史遺忘了。

直到2014年,關於他們的書《偷竊:發現胡佛的秘密FBI檔案》(The Burglary: The Discovery of J. Edgar Hoover’s Secret FBI)和這部紀錄片「1971」,其中幾個參與者才公開出來講述這段歷史。

這八人自稱「公民調查FBI委員會」(“The Citizen’s Commission to Investigate the FBI” ),包括三名學者、兩名社工、一名研究生、兩個大學沒念完的年輕人,其中一對夫婦有三個小孩。他們的目的是要找到證據證明「美國政府透過FBI監控人民,壓制憲法賦與他們表達異議的權利」。

「當你和運動圈以外的人說FBI幹的事,沒有人會相信。只有一個方法說服公眾這是真的:就是拿出他們手寫的東西。」一個行動參與者在後來說。

這實在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歷史。

《美國無政府主義者》Anarchist Cookbook

60年代末的美國彷彿一個黑暗戰場,這個年代初期的理想與樂觀已經轉變成絕望與憤怒。

新一代黑人提出「黑人權力」(Black Power)概念,揚棄金恩主張的非暴力策略和黑白融合路線。黑豹黨的持槍軍裝造型,成為街頭上最鮮明的「黑權」形象。黑人青年民權組織SNCC主席H.Rap Brown則在演講中激昂地說,「你最好要有槍….我知道誰是我的敵人,我知道如何殺掉他們……」

對反戰的白人憤青來說,他們試過遊行、佔領、街頭騷亂,卻怎樣也無法阻止這場不義戰爭。因此一群人決心成為美國的切格瓦拉,組成了武裝革命團體「氣象人」(Weatherman)。

除了他們,各種炸彈威脅不斷出現,地下報紙也開始教導如何做汽油彈。據估計,69年與70年有上千起的炸彈攻擊、上萬起的類似威脅。

這部紀錄片講述一個叛逆青年當年如何寫了一本教人製作炸彈的書《無政府主義者行動手冊》(Anarchist Cookbook),並成為新聞熱點和暢銷書。而如今他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那段過去不斷糾纏著他的生涯,與自己的內心…..

《羅訴韋德案:女權與政治》Reversing Roe

美國六十年代開啟了性革命與對身體自主權的重新認識,1973年聯邦最高法院通過了確立婦女墮胎權的判決Roe vs. Wade,對女性權利影響深遠,但共和黨極端派卻一直想要逆轉或改變這個判決。

《羅訴韋德案:女權與政治》敘述過去幾十年來女權派和反墮胎派雙方的動員和努力,訪談了雙邊的參與者,讓人看到反墮胎派保守派可以瘋狂到槍殺執行墮胎的醫生,並將此議題轉變為保守派強力推動的政治運動,但也看到支持女性議員為了捍衛女性身體權益令人感動的堅毅。

這部動人紀錄片讓人深入認識美國政治角力的核心議題之一,更讓人理解,社會的進步經常是進一步退兩步。尤其,川普總統當選後提名了保守派的大法官,極可能會逆轉這個四十多年前的判決。

60年代的身體與文化戰爭,還在繼續燃燒。

《快找羅傑史東》Get me Roger Stone

此前我並不知道Roger Stone這個美國共和黨的重要說客和政治顧問。但是他太精采又太邪惡,而且太敢講,讓這部紀錄片極為精彩有趣。

這部片回顧了過去幾十年來,從尼克森時代到川普時代,羅傑史東如何不擇手段幫助他們競選、打倒對手,並在1980年代和Paul Manaford等人成立遊說公司,在雷根時代賺進巨額銀子,深深地改變了遊說產業的遊戲規則。

本片不只讓人看到華盛頓金錢與權力遊戲的黑暗面,更教觀眾幾招骯髒政治手段:他在本片中公開傳授「史東原則」,非常具有娛樂性。

回到現實,2015年他推薦以前合夥人Paul Manaford去擔任川普競選總幹事 — — 這部電影於2017年發行,但2018年,Manaford就被判刑確定入獄。今年二月,FBI在半夜襲擊他家逮捕了這位暗黑王子。

註:前面介紹的三部電影分別啟發我寫下文章深入介紹這些片子背後的故事,收於我的新書《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2019年二月出版。

本文刊登於2019年三月號大誌

--

--

soundfury

張鐵志,思考、寫作、編輯,還沒寫出最想寫的書,關注台中港與國際,好奇政治思想文化搖滾與生活。現為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曾任《數位時代》首席顧問、《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兼任《號外》雜誌主編,著有《聲音與憤怒》、《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