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與謊言,一個調查記者與一個總統
1.
美國最著名的記者鮑伯.伍華德(Bob Woodward)說,「新聞工作的起點是認知到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工作。每個人都有不同版本的真相(truth),但事實(facts)卻是不容否認的。這就是現實。」
伍華德和同事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七十年代初對水門案的調查報導讓總統尼克森狼狽下台,被視為是新聞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報導。那時他只有29歲。其後他和伯恩斯坦把這個過程寫成書《總統的人馬》,成為一本經典,並被翻拍成電影,由勞勃瑞福和達斯霍夫曼主演。伍華德成為調查記者的理想原型。
後來他又寫(或合寫)了18 本書,其中十二本是排行榜第一名(其中包括對九個總統的報導),並兩次獲得普立茲獎。2018年,他寫了關於川普的這本書《恐懼:川普入主白宮》,當然再次造成震撼。
不過,此時和彼時有一個巨大的差別:七十年代初的他們對水門案真相的追求是孤獨的探索,但此刻關於川普的各種醜聞與荒謬卻是無所不在。所以這本書有什麼獨特之處?
2.
川普對出版界最大的貢獻就是創造了「川普學」的風潮。在他剛當選初期,一種關於川普的新書類型是討論他為何當選,以及對美國社會(尤其是白人的憤怒)的深度分析 — — 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學者專家如此陌生?
其後另一種主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民主之死,這些既是因為作者們看到川普的威權傾向,也是因為擔憂自由民主理念在整個西方世界之衰亡,畢竟川普當選同一年出現英國脫歐,而2017–18在歐洲又有很多排外極右政黨崛起,更不要說中國力量在全球的快速躍升。
伍華德這本書的主題在某個意義上比較傳統:關於白宮決策的內幕。但他所呈現的是一副驚人的景象,一個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瘋狂與荒唐,以及高層官員的「行政政變」,以致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全球最有權力的國家。此前伍華德和伯恩斯坦在《總統的人馬》後,寫過一本關於尼克森倒台過程的書「最後的日子」(The Final Days),該書也是描述透尼克森白宮內部的荒誕,但和川普比起來,那一切都非常正常。
川普的第一任幕僚長蒲博思(Reince Priebus)形容白宮內部的運作是:「當你把一隻蛇、一隻老鼠、一隻隼、一隻兔子、一條鯊魚和一隻海豹放在一個沒有圍牆的動物園中,一切就會變得混亂和血腥。這就是發生在白宮中的狀況。」
川普本來就是一個情緒不穩定、缺乏知識、好大喜功、粗俗無禮、講話不經大腦的人,但在這書中,他的無知和粗暴是驚人的:他會公開侮辱高級官員,說他們是弱智、白痴。但他的官員也不會客氣:蒲博思說他經常發推特的總統房間是一間「魔鬼的工作室」(devil’s workshop),後來的幕僚長約翰凱利(John Kelly)在一個小型會議中說:「他是一個白癡(an idiot)。去說服他任何事情都是沒意義的。他完全失控。我們就像是在一個瘋人鎮上。」(他後來否認說過這句話。)國務卿則說他是一個「大白痴」(a fucking moron),國防部長馬提斯( James Mattis )把他相比於一個十一歲小孩,他的首席經濟顧問說他是一個「職業騙子」。
伍華得的厲害在於,這些都不是如一般電視名嘴們「聽說」,而是有憑有據,來自最高層官員的直接引述。
本書另一個關鍵重點就是呈現高級官員們如何「一起故意地阻止他們認為總統最危險的衝動。以至於這個全世界最有影響力國家的行政權力出現神經崩潰。」當然這些官員認為他們是在保障公眾利益,是真正的愛國者。
這可以說是一種「行政上的政變」,是透過隱藏的行動破壞美國總統的意志及其憲政權力。這些策略包括從他桌上偷偷拿走文件、不拿公文給他批,到拖延再拖延,或提出法律上的限制。
本書第一幕就是川普的首席經濟顧問柯恩( Gary Cohn )從總統桌上偷偷拿走一封信,這封信是由幕僚代總統所擬要發給南韓總統的,內容是美國要退出與南韓的自由貿易協定。對柯恩來說,這後果太嚴重,所以不得不這麼做。不過,後來川普沒發現這封信被拿走。
又如川普一度打電話給國防部長馬提斯說要「他媽地殺掉」敘利亞領導人阿薩德,馬迪斯說好,我們來處理。但掛掉電話後,他和身邊的人說我們不會這樣做,我們有太多事要考慮。(最後當然也沒有這麼做。)
川普也曾想禁止跨性別人士擔任軍職。幕僚準備了一份備忘錄列出四種選擇,從完全禁止到維持歐巴馬的開放政策,但川普根本沒讀這個備忘就發推特公布要禁止,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所有軍事領袖都事先不知情。他們事後用各種方式抵制,最後政策還是接受跨性別者入伍。
這本書描述的瘋狂還是在法律邊界內。該書完成後不久,川普前競選總幹事Paul Manafort被判刑,川普的長期律師Michael Cohen也認罪,而針對川普的特別調查至今還沒結束。
然而,選民對這一切並不是不知道。2016年投票時的出口民調顯示,61%的選民認為川普不適任總統的工作,64%認為他不誠實或不可信賴。所以,至少有許多投給川普的選民認為他是不適任或不誠實的。人民並沒有被欺騙。川普的傳記作者歐布萊恩(Tim O’Brien)也說,川普白宮的內部狀況和過去幾十年川普企業的內部狀況,以及川普在總統競選期間的狀況,其實是一樣的。他一直是如此。沒有人應該對現在的情況感到驚訝。
即使知道這一切,選民還是選擇了他,這是民主的諷刺嗎?這恐怕是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3.
伍華德來自一個報社仍然瀰漫香菸煙霧的時代,他是一名仍然用錄音機和筆記本,會在半夜敲門找人問事情的老派記者。四十年來,他不斷地敲門,不斷尋找下一個深喉嚨。
他唯一目的就是讓事實說話。很少在報導中放進自己的判斷,也不太提供分析,包括本書。
在接受媒體Vox專訪時他說,「我想我們的工作不是去喜歡或討厭人,而是去解釋與理解:去訴說這個人倒底做了什麼,這些行為的意涵是什麼,是什麼驅動他,以及他們到底是誰。」
針對其他關於川普的媒體報導,他說,「我覺得有太多人都失去了客觀性,對川普太情緒化。我可以理解這些,但這不是媒體該做的事。媒體應該回應的是真正發生的事情。」
這個「中立」態度使得他遭到不少知名作家的嚴厲批評,如美國的重量級作家、記者迪迪安(Joan Didion)認為他在水門案之後的著作中都太被動,沒有去提供判斷和結論,而這是不應該的。另一位已故知名評論家 Christopher Hitchens則更尖酸地說他只是「有權者的速記員」。
但伍華德對這些批評的回應是他堅信,「我的工作不是提供判斷,而是提供事實,讓人民來做判斷。」
這個議題沒有唯一的答案。伍華德有他個人的選擇,但也的確,媒體除了提供資訊與事實,提出判斷與表達立場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理想的公共領域是有不同的價值與立場,基於堅實的證據與論證,進行不斷地對話與辯論。
然而,在這個「後真相時代」,當電視與社交媒體上充斥各種論斷與推測、漫天飛著各種「假新聞」與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時,伍華德對事實的堅持是無比珍貴的。
這也讓追求事實的伍華德與習慣說謊的川普成為最鮮明的對比。
你猜,看到此書必然暴躁跳腳的川普對本書的評價是什麼?
「這是一本小說」(a work of fiction),並在推特上說伍華德是「一個騙子。」
果然是川普。
本文為《恐懼:川普入主白宮》之導讀